2008年2月24日 星期日

逐漸消失的中華民國,日漸顯著的台灣

前幾天的時候,看到了英國金融報導的新聞;其實只是簡單地講述中共開放中華民國的銀行可以買到內地銀行的股票,但是必須透過在香港的附屬銀行。然而,令我驚奇的是,中華民國的銀行是用”台灣的銀行”來指稱,或許一般人對於這樣的使用已習慣,當中卻代表著很多意義和影響。這情形在BBC的中文報導是最明顯的。其報導常使用台灣政府的字樣來說明之間的關係,至於英文的報導方面,本人則尚無讀到關於中華民國的新聞。然而,只是一小部分而已。本人不是要辯論台灣是否統一或獨立,或是中華民國已經獨立與否。今天主要要說明兩件事;一件是過去到現在未解決的事,另一件是現在到未來可能發生的迷思。

首先是過去到現在未解決的事。中國共產黨(中共)和中國國民黨(國民黨)早期的內戰,延伸至今,成為奇怪的中國內戰。因為隨著國民黨喪失中華民國的執政權後,令人搞不懂的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的戰爭,更令人混淆的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台灣的戰爭。以目前人們的看法,更成為中國和台灣的戰爭。這是多麼諷刺和可笑的發展,其實至始至終雙方都還在內戰中,只是有著不同的政府而已;這兩個政府並沒有像南北韓一樣有簽訂合約,或是真正兩者不同的政治獨立的實體。那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被世界公認為”中國”,乃是就實際實力而言。其一,擁有整個中國大陸;其二,和世界絕大部份的國家有實質外交關係;其三,它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這三點其包含對內及對外的實力證明。但是事實上,嚴格來說中華民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尚未結束”中國內戰”。因為在1949年以前,中華民國是實質統有整個中國的政治實體,而中共在二戰後所引發的內戰,可以是所謂的叛亂(這是就當時而論);1949年後,中華民政府遷台,即所謂國民黨遷台,至今都還算是戰爭。所以,從過去到現在未解決的就是中國內戰問題。

再者是現在到未來可能發生的迷思。當世界關注中華民國政府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時,越來越多的評論或報導是使用中國和台灣的字樣來評述。再加上,台灣所謂的”本土化”和”本土意識”的崛起,和50年與中國大陸不交流,使得大部分的”台灣人”會有雙方都不同的錯覺,此乃是錯誤的認知和錯誤的訊息所造成。畢竟雙方是敵對陣營。觀察至今,雙方最大的不同是在於教育素養。大部分從台灣來的人非常有禮貌,且西化得較明顯;反之,從中國大陸來的人,儒家式的禮貌就不那麼明顯,而且個性上會較有直接。直言的說,因為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基本教育非常落實,而且儒家的傳統教育較深,有些人甚至會認為台灣來的人比中國大陸來的人還中國,其原因在此。這也是中共應該注意的一件事,即基本教育的落實。然而,很多台灣人以此認定雙方明顯的不同,此乃經濟發展和政治政策不同所造成,畢竟人口相對比較起來,台澎金馬是好治理的。然而,越來越多的報導和說法加深了台灣人自身獨立的認知。其一,新聞報導的稱呼方式;其二,是政體的不同。對於西方國家絕大部分的人民而言,他們也看重中華民國的民主而會認定雙方的不同。對於一般西方人而言,他們不在乎也不清楚之前的歷史背景;即便如此,台灣的獨立,在西方一般人的眼光中,因為不同的政治理念而獨立,也是情由可原。然而,有類似問題的國家,就不是如此。舉例科索夫獨立來說,西班牙就沒承認,因為它有巴斯克地區獨立的問題;相較下,英美法都第一時間承認。這種情形下的認定方式,會使得在台灣的人得到”雙方不同”的見解;現在也許還解釋得通,20年後大家集會將錯誤的認知認定為正確的認知。即西方領導人雖然現在承認這是中國內戰,但是以後礙於民意和普遍認知,會有很大的轉變。所以,現在到未來可能發生的迷思,即是混亂的普遍認知可能會成為正確的認知。

過去到現在未解決的事和現在到未來可能發生的迷思,說穿了只是個歷史問題罷了。然而,這種歷史問題恰恰是亞洲文化最重視的事,這有別於西方人強調的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和基督教精神。

沒有留言: